冬日,阳光暖暖地洒在龙井市开山屯镇子洞村的红豆杉基地。在白雪的映照下,一棵棵红豆杉愈发显得青翠,生机勃勃。“别看只有半米高,这些可都是驯化了8年的红豆杉。红豆杉全身都是宝,被称为‘土黄金’,可以从果实及树皮中提炼出一种叫做紫杉醇的药物,据称‘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’。还可以当作盆景,净化空气。”基地负责人魏林骄傲地说。 今年60岁的魏林出生在内蒙古,后来到延边学手艺,并在此安家落户。“当时学的是汽修,后来在和龙市开了一家汽修厂,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身体有些吃不消了,就让儿子接管了,我再干点儿别的。”2010年,49岁的魏林决定提前“退休”,并选择二次创业,经朋友介绍和市场考察,魏林决定在灵芝和红豆杉两者之间二选其一。“当时红豆杉的市场价格极高,就是见效慢,比较难种植,非常考验技术。”经过再三考虑,魏林决定拼一把,栽培了红豆杉。 随后,他便把汽修厂交给了儿子,自己则前往通化市“取经”。“在那学了半年,边学边实践。”短短半年时间里,魏林既当学生又当劳工,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过,内心渴望着将全部栽培技术印在脑海里。2011年,学成归来的魏林立即行动,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40斤红豆杉种子、租下了10个大棚,仅红豆杉种子就花费了12万多元。 当年4月,50岁的魏林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。筛沙子、拌种子、“困籽”······魏林既是老板又是工人,甚至吃住都在大棚里。“有些活,就算雇人也干不了,苗床要求一层锯末子、一层沙子,每一层都要铺2厘米厚。”魏林说,创业伊始,自己的压力非常大。2012年,经过一年的“孕育”,红豆杉种子终于下了地。又经过20多天的细心照料,苗床上长出了红豆杉的小嫩芽。看着鲜嫩嫩的幼苗,魏林十分欣喜,憧憬着美好的未来。 “前8年都是很娇气的,怕冻、怕病,稍不注意可能就死了。”成功迈出第一步的魏林不敢有丝毫懈怠,每天都要查看幼苗的长势。其间,为了扩大经营,他将基地从和龙市搬到了龙井市开山屯镇子洞村,并在此安家落户。“除了子洞村,我在黑龙江还有一个基地,目前,种了3万多棵红豆杉。”魏林指着半米高的红豆杉告诉记者,别看它们长得不起眼,但已经驯化成熟了,今年还产出了一些果子,且长势喜人。“虽然现在就可以卖钱了,但我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,待形成一定规模后自产自销,打造一个产业链,增加红豆杉的附加值。”说起下一步计划,魏林不仅想让自己富起来,还想带动周边农户也来种植红豆杉,改变以往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,让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。